《借命而生》,这部由陆川亲自操刀进行剧本改编并担任导演的网剧,大可在看完后有个很大的疑问,也认为是本剧最大的逻辑漏洞,那就是姚滨彬持枪报复李超的设计并不合理,甚至是疑点重重的。
首先要说的是,大可并没有看过原著小说,所以本文的观点仅仅是针对电视剧而言的。
其实就整部电视剧来说,无论色调、演员还是节奏的把握都算得上佳作,唯一稍显薄弱的就是故事本身了。
《借命而生》总体上逻辑不太合理或者略显单纯的地方甚多,比如犯了死罪的彬彬本来能跑,却最后没跑;又比如本来只是小罪的徐文国,反倒莫名其妙的跑了;比如矿场里对徐文国的刺杀,本来是偷偷摸摸的行为,却偏搞了个帮派火拼的大阵仗,最后偷鸡不成蚀把米;再比如徐文国最后的报复行为和决策能力,怎么看都看不出来他是如何从身无分文的逃犯变成一个集团大老总的。
其实这样的大小问题剧中很多,那大可又为什么要说姚滨彬误杀李超这里是最大的问题呢?因为整部电视剧皆是因这个误杀而起的。
可以说,若没有了姚滨彬盛怒之下的扣动扳机,就没有李超的被杀;李超不死,徐文国和姚滨彬就不会坐牢;这哥俩平安无事,近说的话,他们会按照各自的生活曲线,去感受自己平凡或者壮阔的一生;远说则是警察杜湘东也不会执拗于姚滨彬和徐文国的案件,而抛下孕妻去千里大追捕;如果杜湘东不去追查案件,他的妻子也不会因为大出血而死,那么杜湘东则早晚会完成梦想去当刑警。
这一切的一切,剧中所有人的生命轨迹,都因为姚滨彬拿着一把自认为打不出子弹的枪,去找李超复仇而起。
其实,姚滨彬复仇怒火之盛,是可以被理解的。自幼看着李超欺辱母亲,姚滨彬恨李超入骨。和李超在车间吵架时,他喊着要弄死对方,虽然有气话的嫌疑,但也足够反应其心间对这个混蛋车间主任无比的痛恨。
电视剧以愤怒——这种人类最原始的情绪来制造离奇故事的起点,本身是无可指责的。但它错就错在设计情节的时候对合理性估计不足,造成了故事的根基并不牢靠,也让大可对这条“借来的命”产生了些许的疑问。
现在,我们顺着这个起点来一起看看吧,看一下姚滨彬的复仇之路是如何开始和如何结束的。
在保卫科长刘广才的挑拨下,姚滨彬拿出自己私造的枪支,怒气冲冲的去找李超了。
姚滨彬知道手中的枪没有撞针,是个打不响的铁疙瘩。这个设定也是电视剧故事成立的根本,那就是姚滨彬不是故意杀人,而枪为什么会响,会射出子弹,则是故事最大的悬念之一。
那么这也就引出下面一个问题,姚滨彬为什么要拿着打不响的枪去报仇呢?
根据电视剧的情节展示,姚滨彬兄弟俩的这把“假枪”,是当众露过面的。
在厂区外的台球厅中,徐文国被厂长儿子唐大少爷带着一帮小弟按在了地上,是姚滨彬举着枪冲进来给徐文国解了围。
姚滨彬年轻,气盛且冲动,他也许知道在中国社会里,非法持枪会是怎样严重的后果,但脑中激荡着的少年的荷尔蒙让他不顾一切的拿着枪冲出来。
而徐文国虽然也没老成到哪去,但他毕竟年长几岁,又被养母委以托付,希望他能好好照顾弟弟姚滨彬。所以当弟弟持枪来救自己时,虽然看起来帅极了,但徐文国早就吓出了一身的冷汗。
在这里,年长又早经社会历练徐文国耍了一个小计谋,那就是声称姚滨彬拿的是玩具枪,这样既让被枪吓傻了的唐大少跌了面子,又当众为弟弟姚滨彬解了围,并把严肃的持枪事件顺道的变成了假枪的恶作剧。
在那个时代,台球厅一类的地方实际起着两个作用,一就是其自身的娱乐性质。而再者,台球厅实际上有着“江湖”信息集散地的附加功能。
被一把假枪吓傻的唐大少,这条炸裂的信息在台球厅里如同时下的朋友圈或短视频那样被迅速传递开来。所有人都知道了,唐大少被玩具枪吓呆了,而玩具枪则是徐文国的弟弟姚滨彬带来的。
此时此刻,一把能打出子弹的真枪,被徐文国用计给设定成了玩具枪。消息传了多远多快并不清楚,但大概率李超已经耳闻了姚滨彬是有把假枪的。水库边上,大雨中的李超被姚滨彬用枪指着,却丝毫没有惧意,也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李超不害怕,姚滨彬的吓唬就失去了意义,愤怒中的姚滨彬对着李超扣动了扳机。只是出于姚滨彬意外的是,枪响了,李超倒在了地上。
当然,这个是后话。如果事件按照常规的情况发展,在扣动扳机的一瞬间,姚滨彬根本不会产生任何的报复快感。因为不论李超是否事先知道这把枪是打不响的,但在他丝毫不害怕姚滨彬的情况下,一把哑火的枪,除了能换来李超更大的嘲笑和姚滨彬更大的屈辱外,几乎不会产生任何小说中快意恩仇的效果。
前面说过,姚滨彬年轻且气盛,但他并不是一个完全没有头脑的虎小子,他对自己的未来是有期待的。
防空洞中,姚滨彬领着哥哥徐文国和“嫂子”孙永红来到自己布置的一处“仙境”中。在这里,他告诉徐文国,这里其实是为自己和未来女友准备的浪漫之地,只是为了哥哥,他愿意先借出来给徐文国用一下。
防空洞外,徐文国和姚滨彬等人坐在山腰处,看着厂区繁华的夜景。姚滨彬对徐文国说:
“不出十年我就是六机厂的厂长。”
这一切都说明,姚滨彬有自己的理想,也有自己的未来规划,他并不是一个不顾一切的,不计后果的鲁莽人。
但极度愤怒下,年轻人失去理智,这也符合常理。李超是个恶棍,姚滨彬对李超的恨意中包含着杀意,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所以,当刘广才带来哥哥和母亲被李超弄下岗的消息时,姚滨彬心中的怒火已经旺盛得无法抑制的地步了。
姚滨彬要去报复李超,逻辑从这里是成立的,但也仅仅截止到了这里,因为后续的设计让逻辑开始变得有些别别扭扭了。
大可说姚滨彬是真的怒火中烧,不杀李超无法泄去心头之恨。那么,他带着一把无法打响的枪就变得莫名其妙了。
也许有人会说,年轻人正在气头上,拿着假枪去吓唬仇家,怎么说都算是合理的吧?
没错,吓唬人是合理的。但真正不合理的地方就在“气头上”这仨字里。
那么,这里也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姚滨彬到底是不是在“气头上”呢?
一个人被怒火烧昏了头脑,不暴打对方不足以出气的情况下会有两种选择,第一就是随手拿起什么就打什么,第二则是寻找最趁手的家伙什,以便于报仇的时候得心应手。
姚滨彬善于修理,所以他的“修配厂”最不缺的就是这“趁手”的家伙什。但姚滨彬既没有随手拽出一根铁棍,也没有翻箱倒柜的去找一把重量适合的铁板手,而是颇费周折的去秘密地点翻出那把被哥哥藏起来的、打不响的假枪。你说他是真的在气头上呢?还是假的在气头上呢?
如果是真的气到极致,姚滨彬拿假枪就很奇奇怪怪的了。可如果姚滨彬知道手中的枪真的能打出子弹,虽然符合他急于报仇的心理,却又和故事的主旨产生了根本性的矛盾。
好,我们向后退一步,假设姚滨彬虽然生气,但并没有气到上头,气到不顾一切。他保持了基本的理智,他不敢真的打死或者打伤李超,只是想去吓唬李超一下,并希望能借此改变母亲和哥哥下岗的遭遇。
这里显得有些合理了,可姚滨彬偏偏翻出一把很多人都知道的假枪,并拿着它冒雨去大桥下找到李超。
这里,故事又回到了本文开始的那段描述,李超并不怕他,并用语言极尽侮辱之势。脏话和嘲讽一串串地从李超那张黑洞洞的嘴中倾泻出来。此时此刻,姚滨彬觉得无限屈辱,他要发泄愤怒的唯一途径就是让李超倒在地上,让他知道嘲讽自己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而扣动扳机明显不是最佳的选择,一把哑火的枪,除了能让李超更加肆无忌怛外,又能产生什么后果呢?愤怒中的姚滨彬把铁枪当锤子砸出去,都比扣动扳机来得让自己泻火。
事态的发展总是出人意料的,姚滨彬扣动扳机了,枪响了,李超倒了,姚滨彬吓跑了,刘广才出现了,并杀死了半死不活的李超。
电视剧后来交代的很清楚,这一切都是唐大少授意之下的阴谋,刘广才负责具体实施。他们借刀杀人,利用姚滨彬的的手,扫除了唐氏父子侵吞国有资产上的绊脚石李超。
然而这里也出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刘广才看似奇思妙计,但他到底有多少能实施成功的可能性呢?
《借命而生》围绕枪案而起,那把到底能不能打响的枪也就成了整个故事核心中的核心。而这把枪在剧中其实和三个人有直接关系,那就是造枪的姚滨彬,卸了撞针的徐文国和仿造了一把一模一样的枪的刘广才。
姚滨彬造枪是为了报仇,徐文国卸撞针是为了保护姚滨彬,刘广才仿造则是为了嫁祸给姚滨彬。刘广才仿造这把枪,可谓是费尽了心机,因为姚滨彬造枪可以随意设计外形,而刘广才却要保持外观一致。
刘广才也知道姚滨彬恨李超,造枪的目的就是想杀李超。枪和李超就是他计划成功的关键节点,但有另一个节点却可能成为他失败的最大诱因,那就是这把枪是公认的假枪。刘广才纵然诸葛再世,又有多少把握,觉得姚滨彬会拿一把打不响的枪去假戏真做的变成那把杀人的刀呢?
刘广才只能赌,赌徐文国把卸掉的撞针装回去,赌姚滨彬又偷偷的做了其他撞针并偷偷按上去,因为只有这样,姚滨彬拿着枪去报仇的可能性才会大大提高。然而他的赌还有前提条件,那就是这些所有的假设都需要在狸猫换太子之前完成,否则枪被调过包,不论是徐文国还是姚滨彬都能立刻看出问题的。
但这里就又有一个奇怪的问题了,刘广才赌的这两个可能,只要有任何一个被实现,那他刘广才仿造姚滨彬的枪并煞费苦心的去调包不就成了多此一举吗。
因为那把枪又从假枪变成了可以打死李超的真枪,那你刘广才还去调个什么包啊!一句挑拨的言语就可以完成的事情,又何必把自己弄成杀人犯,最后身陷囹圄呢?
可是刘广才如果不这么做,那陷害本身就没了意义,姚滨彬拿着自己造的真枪打死李超,他就又变成了真的杀人犯,那整部电视剧就变得站不住脚了。
在大可看来,《借命而生》值得被看做是一部优秀的电视剧,因为它的氛围感营造的很足,电视剧通篇都处于充斥着压抑气氛的迷离之中,这也是电影导演去导电视剧的优势之一。
高浓度的电影语言,在被稀释并分摊到电视机屏幕中后,依旧可以散发着大屏幕才会看到的精致与魅力。而这种精致不仅是节奏上的把握,还有色差、光影和构图上的考究。
陆川以电影导演的身份,去把握电视剧的节奏,明显是手到擒来的。在他的镜头感染下,演员的情绪被调动发挥到极致,这些都是《借命而生》被值得称赞的地方之一。
但陆川也依然延续了自己讲故事能力不足的缺点。《借命而生》很多地方设计的都不算合理,其疑点重重之多甚至盖过了故事的悬疑性本身。
原著中小人物在时代浪潮下的无奈,是带有着浓烈历史悲剧感的。而在陆川的笔下,却被加入了权贵草菅人命的离奇情节。其实这样的改编,是可以让给影视剧故事更加精彩的。但问题就在于陆川编的故事太过离奇,为了合上这个离奇的点,又不得不编出更多离奇的缘由。最终造成漏洞太多而难以自圆其说了。